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卵管妊娠 > 临床表现

护士执业考试考点精粹八

1.输卵管是精子与卵子相遇结合成为受精卵的部位,也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通道,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四部分: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和伞端。

2.骨盆出口平面的4条径线: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②出口横径:即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平均值为9cm;③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6cm;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若出口横径较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足月的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增殖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

(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

4.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第1天为月经周期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间隔时间称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正常为20~60ml。月经过多指月经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增多,超过80ml。

5.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带状器官,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30~cm。脐带内有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正常足月妊娠羊水量为~0ml。

6.循环血量于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40%~45%,平均约增加0ml。如孕妇合并心脏病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尤其是第二产程)及产褥期最初3天之内,因心脏负荷较重,易发生心力衰竭。

7.停经是妊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约50%妇女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早孕反应,大多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妊娠早期因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而引起尿频,12周左右增大的子宫进入腹腔,尿频症状自然缓解。

8.孕妇于妊娠18~20周时开始自觉胎动,胎动每小时约3~5次。妊娠18~20周用胎心听筒在孕妇腹壁上可听到胎心音,呈双音,每分钟~次。

9.预产期推算:以末次月经的日期推算。末次月经第一天起,月份减3或加9,日期加7。如为阴历,月份仍减3或加9,但日期加15。

10.分娩时子宫肌产生规律性收缩称宫缩,是临产后的主要动力。临产后正常的子宫收缩具有三个特点。

(1)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30秒,间歇期约5~6分钟,当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长达60秒,间歇期可缩短至1~2两分钟。

(2)对称性和极性:正常宫缩每次开始于左右两侧宫角,以微波形式迅速向子宫底部集中,然后再向子宫下段扩散,引起协调一致的宫缩,称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子宫底部收缩力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变短,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力的极性。

(3)缩复作用:每次宫缩时,子宫肌纤维缩短变宽,宫缩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此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11.枕先露的分娩机制:(1)衔接:指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入盆)。衔接时胎头以枕额径入盆。(2)下降:是指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临床上以观察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3)俯屈:胎头下颏接近胸部,由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径,以适应产道的最小径线,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4)内旋转(5)仰伸(6)复位及外旋转(7)胎肩及胎儿娩出。

12.正式临产前1~2天,阴道内流出少量血性粘液或血性白带,称为见红。见红为分娩先兆。临产诊断: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时间5~6分钟左右,同时伴有进行性子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13.分娩的全过程是从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胎盘娩出,称为总产程。临床上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又分为三个产程。

(1)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从有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2)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从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需1~2小时,经产妇约需几分钟至1小时.

(3)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14.对于胎位异常的孕妇或胎头未衔接的孕妇,发生破膜时应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脐带脱垂。

16.胎头于宫缩时暴露于阴道口,当宫缩间歇时又缩回阴道内,称为胎头拨露。若在宫缩间歇时,胎头也不再回缩,称为胎头着冠。

17.当确定胎盘完全完整剥离时,应在宫缩时用左手握住宫底轻压子宫,产妇稍向下用力,同时右手轻轻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切忌在胎盘尚未完全剥离之前,用手按揉、下压宫底或牵拉脐带,以免引起胎盘部分剥离而出血或拉断脐带,甚至造成子宫内翻。

18.新生儿娩出后,采用阿普加(Apgar)评分法判断新生儿有无窒息或窒息的程度,以出生后1分钟时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五项体征为依据,每项0~2分,满分10分。8~10分为正常新生儿,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9.分娩后产妇继续在产房内观察2小时。因为此阶段产妇易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产后出血,应观察子宫收缩、宫底高度、膀胱充盈度、阴道流血量、会阴阴道内有无血肿,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观察阴道出血和宫缩情况。

20.产后72小时内,由于子宫收缩,胎盘循环停止,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使回心血量增加15%~20%,原有心脏病的产妇易发生心力衰竭。

21.恶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恶露和白色恶露。血性恶露持续3~4天,出血量逐渐减小,浆液增多转为浆液恶露;浆液恶露持续10天左右,浆液逐渐减少,白细胞增多变为白色恶露;白色恶露持续3周干净。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约~ml。

22.产褥期应做好外阴的清洁卫生,每日用0.02%碘伏液冲洗外阴2次,保持会阴清洁。冲洗外阴时,观察伤口情况,水肿严重者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如有侧切伤口,采取健侧卧位,勤换会阴垫。

23.乳头皲裂的护理:乳头皲裂的主要原因是婴儿含接姿势不良,发生龟裂后若症状较轻,可先喂健侧乳房,再喂患侧乳房。喂奶结束时,母亲用食指轻轻向下按压婴儿下颌,避免在口腔负压情况下拉出乳头而引起局部疼痛或皮肤损伤。每次哺乳后再挤出数滴涂于皲裂的乳头、乳晕上,并将乳房暴露在新鲜空气中,使乳头干燥有利于伤口愈合。

24.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胚胎或胎儿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流产的主要原因。停经、腹痛及阴道出血是流产的主要临床症状。

流产类型

临床特征

处理原则

先兆流产

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

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减少刺激

难免流产

宫颈口已扩张,但组织尚未排出

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完全排出

不全流产

妊娠产物已部分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于子宫内

行吸宫术或钳刮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

完全流产

妊娠产物已完全排除阴道,出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如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稽留流产

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尚未自然排出者

及时促使胎儿和胎盘排出

复发性流产

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以预防为主

25.诊断为早产临产的依据是妊娠晚期者子宫收缩规律(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伴以宫颈管消退≥80%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1cm以上。

2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及临床表现

分类

临床表现

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BP≥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产后方可确诊

子痫前期

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有尿蛋白≥0.3g/24h或随即尿蛋白(+);或无蛋白尿,但合并下列任何一项者: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L)

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水平为正常值2倍以上)

肾功能损害(血肌酐水平1.1mg/dl或为正常值两倍以上)

肺水肿

新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视觉障碍

子痫

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

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前无尿蛋白,妊娠20周后出现尿蛋白;或妊娠前有蛋白尿,妊娠后蛋白尿明显增加,或血压进一步增高,或出现血小板减少╳/L,或出现其他肝肾功能损害、肺水肿、神经系统异常或视觉障碍等严重情况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妊娠20周前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除外滋养细胞疾病),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妊娠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周以后

27.硫酸镁是目前治疗子痫前期和子痫期的首选解痉药。

(1)用药方法:可采用肌内注射或静脉用药,肌内注射应注意使用长针头,行深部肌肉注射,以缓解疼痛刺激,注射后用无菌棉球或创可贴盖针孔,防止注射部位感染;静脉用药可静脉滴注或推注,应缓慢静推。

(2)通常主张硫酸镁的滴注速度以1~1.5g/h为宜,不超过2g/h。每日维持用量15~20g。硫酸镁过量会使呼吸及心肌收缩功能受到抑制,危及生命。中毒现象首先表现为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护士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均应监测孕妇血压,同时还应监测以下指标:①膝腱反射必须存在;②呼吸不少于16次/min;③尿量每24小时不少于ml或每小时不少于25ml;

(4)治疗过程中随时准备好10%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便出现毒性作用时及时予以解毒。10%葡萄糖酸钙10ml在静脉推注时宜在3分钟以上推完,必要时可每小时重复1次,直至呼吸、排尿和神经抑制恢复正常,但24小时内不超过8次。

28.在异位妊娠中,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引起异位妊娠最主要的原因是输卵管炎症。临床症状有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晕厥与休克及腹部包块。异位妊娠破裂者阴道后穹隆饱满,有宫颈抬举痛或摇摆痛,是输卵管妊娠的主要体征之一。子宫稍大而软,腹腔内出血多时检查子宫呈漂浮感。后穹隆穿刺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次是药物治疗。

29.胎盘早剥的Page分级标准

分级

标准

0级

分娩后回顾性产后诊断

Ⅰ级

外出血,子宫软,无胎儿窘迫

Ⅱ级

胎儿宫内窘迫或胎死宫内

Ⅲ级

产妇出现休克症状,伴或不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0.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超声波检查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按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前置胎盘可分为4种类型:

(1)完全性(中央型)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子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

(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到达但未超过子宫颈内口。

(4)低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距宫颈内口2cm。

31.凡在妊娠任何时期内羊水量超过ml者,称为羊水过多;妊娠足月时羊水量少于ml,称为羊水过少。B超是诊断羊水量异常重要的辅助检查。羊水过多时放羊水应防止速度过快、量过多,一次放羊水量不超过1ml。

32.妊娠前未进行过血糖检查但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的病人,首次产前检查时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标准者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①空腹血糖≥7.0mmol/L(mg/dl)。②糖化血红蛋白≥6.5%。③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险症状,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mg/dl)。

33.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孕妇无明显饥饿感,空腹和餐前30分钟血糖控制在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4.4~6.7mmol/L,夜间血糖在4.4~6.7mmol/L。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尿酮体阴性。

34.贫血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范畴。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血红蛋白g/L,血细胞比容0.33或红细胞计数3./L则可诊断为妊娠期贫血。孕妇血清铁6.5μmol/L,为缺铁性贫血。妊娠期建议合并贫血的孕妇摄入高铁、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C食物,正确服用铁剂,首选口服制剂,饭后或餐中服用铁剂,补充铁剂的同时服维生素C及稀盐酸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血红蛋白在70g/L以下者应休息,减少机体对氧的消耗,避免因头晕而发生意外。

35.产力异常的表现与处理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子宫收缩乏力

协调性

子宫收缩具有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但收缩力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且不规律。

鼓励多进食,给予镇静剂;人工破膜、静脉滴注缩宫素;第二产程如无头盆不称,可加强宫缩,双顶径已通过坐骨棘平面,行产钳助产。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不协调性

子宫收缩的极性倒置,产妇自觉宫缩强,持续腹痛,拒按,精神紧张,体力消耗,产程延长或停滞。

可酌情给予镇静剂,禁用缩宫素。伴有胎儿宫内窘迫或伴有头盆不称应行剖宫产。

子宫收缩过强

协调性

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均正常,仅子宫收缩力过强、过频。

指导产妇不要向下屏气,以减缓分娩速度;若急产来不及消毒即新生儿坠地者,新生儿应肌注维生素k、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产后仔细检查宫颈、阴道、外阴,如有撕裂应及时缝合,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不协调性

(1)强直性子宫收缩:产妇持续性腹痛、拒按腹部、烦躁不安。胎位触诊不清,胎心音听不清。有时可在脐下或平脐处见一环状凹陷,病理缩复环。

(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狭窄环持续不放松。产妇持续性腹痛,烦躁,宫颈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停滞,胎心率不规律,阴道检查可触及狭窄环。此环不随宫缩上升。

(1)强制性子宫收缩:及时给予宫缩抑制剂,若属梗阻性原因,应立即行剖宫产术。

(2)子宫痉挛性狭窄环:及时给予纠正;使用镇静剂消除异常宫缩,若不能缓解,宫口未开全,胎先露部高或有胎儿窘迫征象应行剖宫产术。

36.缩宫素的静脉使用:将缩宫素2.5U加于0.9%生理盐水ml内,从4~5滴/min开始静脉滴注,并观察反应,根据宫缩的强弱进行调节。通常不超过60滴/min。宫缩间隔2~3分钟,持续40~60秒。若出现10分钟内宫缩超过5次、宫缩持续1分钟以上或胎心率有变化,应立即停止滴注。

37.分娩时除枕前位为正常胎位外,其余均为胎位异常。臀先露:是最常见的胎位异常。可分为单臀先露或腿直臀先露、完全臀先露或混合臀先露及不完全臀先露。

38.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ml,剖宫产者≥0ml。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称晚期产后出血。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胎盘、胎膜残留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产后10天左右。

39.羊水栓塞是由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40.剖宫产术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手术方式有三种:①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剖宫产术式;②子宫体部剖宫产术,也称古典式剖宫产术;③腹膜外剖宫产术。剖宫产术适应症:①产力异常、骨盆狭窄、软产道异常、头盆不称、横位、臀位、巨大儿、珍贵儿等;②妊娠并发症和妊娠合并症不宜经阴道分娩者;③脐带脱垂、胎儿宫内窘迫者。

41.剖宫产术后应评估产妇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状况,术后24小时产妇取半卧位,以利恶露排出。留置导尿管24小时。鼓励产妇勤翻身,尽早下床活动,6小时后进流食,根据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饮食。指导产妇至少避孕两年。

护考小宝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gjq.com/jbbx/14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