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卵管妊娠 > 临床表现

重磅以新的科学理念创新医学完善医学

▲欢迎   第四军医大学主办的《医学争鸣》于年第6期发表了樊代明院士的长篇论文“再论医学与科学”,随后《光明日报》和《健康报》发表了论文的摘要,提出了17个问题,并严肃地说:“能否用无所不能的科学来帮扶无能为力的医学?能否用科学家的标准来培养和要求医生?”“这种方法对于医学的发展和医生的成长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利多还是弊多?”樊院士的提问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   医学当前面临的所有困局和矛盾,包括樊院士提出的17个问题以及笔者《医学在走向何处》一书曾列举医学中的14个困惑和六组二元矛盾,其根源一是来自对人体的生物学研究,使用的是以物理学、化学、数学为基础形成的还原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完整地解析人体生命和疾病的奥秘,不能提供关于生命和疾病的完整的真实认识;二是来自现代医学仍然是将主要注意力聚焦于人体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忽视了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社会、环境、人文等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困境和矛盾的源头,集中到一点,就是因为医学的对象是复杂的人体生命,这个生命体和物理学、化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有着很大的不同。

  人们在对客体世界的探索中,认识到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整体:构成性整体(constitutivewhole)和生成性整体(generativewhole)。两种整体的性质不同,对其解析和研究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传统科学理念主要是依据构成性整体而形成的。构成性整体的特征主要是:可拆分性;整体的物质实体或非物质实体具有不变的稳定性,如无外力作用,其自身不会自动发生变化或演化;非时间性,整体及部分不因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可还原性,整体可以还原为部分,拆分后的部分也可重新整合为整体。生成性整体则与构成性整体大不相同,如作为生成性整体的生命,有其诞生、成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而这些都是构成性整体没有的。生成性整体的特点是:(1)不可分割性与不可还原性。整体不能分解为脱离整体的部分,整体的任何部分离开了整体,就丧失了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整体也因此而失去其活力与功能,从整体中分离的各部分无法重新还原为原先的整体;(2)稳定的自组、自稳、自控机制。在生成性整体中,其整体内的各部分是一有机的统一整体,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补偿功能,始终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中,而且正是这种新陈代谢维系着整体的生机与活力;(3)整体的开放性。生成性整体是以整体对外界开放为条件的,整体对外界的开放既包括机体自身各部分的相互开放,也包括机体与外界自然、生态甚至社会的开放,生命的生成、发育与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与外界交流与互换的过程,开放边界是生成性整体活力存在的基础;(4)时间性与过程性。任何生成性整体都处在演化中,其整体实体及整体与外界的关系均随时间而变化,任何生成性整体都是处于某时间段的整体,都是处于整体发展过程中的整体;(5)就人体生命的整体而言,还有物质与精神的二重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的躯体存在是医学研究的出发点,但人是有思想意识的,而且此种思想意识与躯体的活动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没有躯体的存在,人当然不存在了。同样,丧失了意识,脑死亡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至于当前一些学者提到颇有争议的灵气,甚或灵魂,则更感人体生命的复杂和玄妙。当前医学的许多困境,就是用研究和解析构成性整体的方法去研究、解析生成性整体,以对构成性整体的期待期盼生成性整体而出现的。

  比如,由于人体生命是生成性整体,我们无法将人体的各部分分解为独立的组成部分逐一加以研究进而认识生命整体,我们只能在不影响生命的情况下提取某些组织、细胞加以研究,如对肿瘤的研究,就只能通过肿瘤细胞的研究来完成,但器皿里的肿瘤细胞与人体上的肿瘤细胞是不同的:器皿的细胞是静止的,而人体上的肿瘤细胞是时时在变化的;器皿里的细胞是孤立存在的,与人体整体及其他组织的活动无关,与人体处于种种环境条件无关;由于人的生命至高无尚,肿瘤和其他各种研究,都不直接在人体上进行,需要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还要经过动物实验这一关,最后才能运用于人体,但动物与人体存在诸多差异。这样,对离体肿瘤细胞研究得出的结论,很难确切反映体内肿瘤细胞的真实情况,据此研究结论得出来的治疗方略,当它运用于人体时,其效应与实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包括现在大家翘首以待的精准医学,也是如此。不管如何努力,精准医学所有一切精准的研究,也必须事先有离体研究的过程,而要将体外研究得出的结论用于体内仍保持离体研究的原样,是很难的,何况移植于体内后要受到体内种种条件的影响,这时精准就会变得不那么精准了。年3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前安进公司C·格伦·贝格利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他的研究小组对发表在著名杂志上的53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癌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鉴定,结果有47篇论文的结论得不到重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科学家是否诚实可能有关,也可能与将来源于物理学、化学的还原方法用于生命体出现的不可重复性更为直接。

2医学科学的现代性构建

  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密切相连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包括医学在内的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进程,但工业和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引起人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并构成了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现代性研究。现代化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平和发展程度,而现代性则是指跟随现代化进步应有的时代精神和气质;现代性是现代化概念中包含着的价值预设,它规定了现代化的目的和价值指向;现代性不仅以其真实的精神心理结构区别于现代化的观念形态,而且以其多元多样的价值立场区别于单一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现代性与科学不是对立的。科学在现代性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科学性与现代性之间也存在差异与冲突,特别是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与现代性的主体间性之间的冲突。现代性与科学的单一价值立场不同,它是多元立场的混合体;现代性认为,在坚持探求真理的同时,不仅需要保持批判性,承认这一进程可能出现的差异性、多样性,而且也要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更加重视科学的实践性质。如在医学领域,现代化关心的是诊治某种疾病最好的技术手段是什么,而现代性对医学的要求,还在于病人的感受及其差异性、诊治方案是否符合伦理法律规范要求,以及病人经济的承受力、治疗后可能产生对病人各方面的影响等。

  就医学而言,无论是从国际或我国的情况来看,现代化的进程发展迅猛,成果日新月异,生命科学已经到达了分子、亚分子的前沿水平,但与之相联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不足。譬如,人与机器、观察与体验、客观性与主体间性、循证与叙事、理性与良知的关系都未有清楚正确的认识,出现了现代性危机,当前医患关系的困局,只是现代性危机的表现之一。现代性构建落后于医学现代化的现实,是当前医学处于困境的重要原因。重新构建医学的现代性,走出现代化的迷失,摆脱医学科学现代化的束缚,是医学自我更新的必要途径。

  所谓在医学现代化基础上构建医学科学的现代性,实质上就是对医学科学的重建,用现代性精神修正医学科学化的缺陷,使医学科学更加适应医学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有。

2.1在探求对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规律性、普遍性的认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已取得的认知保持批判性态度

  这是由医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医学(包括外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技术,它是治愈、缓解和预防疾病的技术。现代医学跟生物科学(尤其是解剖学和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关系极其密切。尽管医学更多地得益于科学,更多地借助科学的发明或发现创造了许多诊疗技术,医学技术已经现代化了,但它仍然主要是一门诊治疾病的技术,而技术与科学的最重要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它的任务和目标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是通过不断更新技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同一疾病,不同年代可以有不同的救治方法;同一技术,由于使用的医生不同,服用对象、地区不同,可以有不同效果,比如,治疗胃溃疡的某种药物,由于胃溃疡患者的情况不同,医生的技艺水平不同,效果可能不同甚或出现较大的差异;而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多种多样,这就为判断治疗胃溃疡的各种药物的效果留下了广阔的评价和比较空间,因而在医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具备批判和质疑的头脑,决不能一根筋。对任何技术,都要抱质疑的态度。比如,现在医学界   现代性的这种永无止境的自我更新变动特性,其前提是对先前的成果保持批评的态度,因为只有看到前者的不足,才有自我更新的自觉;何况现代医学尽管标明立论的客观性,但实践中任何立论都离不开立论者的主观意向。毋庸讳言,任何从事科研的医生和医学研究者,都期盼本人的治疗和研究取得预期效果,他们在评判自身成果时无疑会尽量取其积极成果而淡化其不成功的方面;此外,再加上本人的价值观、习惯、文化认同等差异,都会影响对治疗和研究的客观判断。这也是我们需要保持批判精神的重要原因。

2.2在追求医学科学的普遍性的同时,要   科学是追寻普遍性的,医学研究当然要致力于对生命和疾病规律普遍性的追求,因为找到普遍性,就能更多地造福于广大众生,而生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存在普遍性的,但医学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因为个体生命和具体疾病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特质,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包括遗传、家庭、生活、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完全同一的生命个体与疾病是没有的。笔者采访张孝骞教授时他曾说,他看了一辈子伤寒病,没有一个伤寒病人是同样的。这就是医学的特质,能看出千千万万伤寒病人的差异,正是张孝骞教授高明之处。就以更常见的感冒而言,治疗感冒的药物何其多,但各种药的效果就不一样,此药对彼病人有效,对另一病人效果就不大;相反,对某病人无效或效果很差的药,但对另一病人则收效甚好。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医学的一大特点,是医学的一种共性,完全用传统自然科学那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眼光看待医学,是会处处碰壁的。比如,对试管婴儿,会不会有后遗症,在认识上就存在差异。据国际辅助生殖监控委员会于年发布的消息,全世界已有万试管婴儿。这么多试管婴儿,有的已经30多岁了,人们很   差异性与多样性是医学中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不同时段(儿、少、青、中、老)的差异,还有个体与群体间的差异,体内与体外的差异,动态与静态的差异,局部与整体的差异,动物实验结果与人体运用的差异,机体生命体征检测瞬间状态与机体持久状态的差异,治疗效应(包括药物与手术等)与自然力作用的差异,长期疗效与短期疗效的差异,数据与经验的差异,科学、经验与技艺的差异,诊疗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差异,科技的合理性与伦理道德允许的差异,等等。正是这些差异,反映了人体生命与疾病的真实,表现了医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不承认或不重视上述种种差异,将人体的各种现象和疾病诊疗归结为某种单一的现实,以传统科学的普遍性和单一性来对待人体生命和疾病,正是传统科学在生命和疾病领域受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代医学科学需要以现代性补充和丰富的原因。

  承认医学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不否定医学中普遍性的存在,只不过是医学中的普遍性与物理学、化学中的普遍性有所不同,医学中的普遍性,常常是以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就是医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常常是一个概率,是一种跨度,而不能只是1或者2,如果再有更多的报告称,试管婴儿比正常婴儿的发病率高,那可能就是试管婴儿的规律性的现象,这正是现代医学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多元现代性被理解为许多单一同质体的现代性。然而,多元多样性本是现代性自身内在特性,因而多元乃是现代性内涵题中应有之义。当代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拉柯夫斯基(L.Kolakowski)甚至宣称,现代性处于永无止境的试验中。他的这一论点将现代性要求的多样性发挥至极点。

2.3在谋求对生命和疾病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认知过程中,要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以物理学、化学、数学为依托构成的传统科学,有明确的边界,它可以舍弃事物的许多客观条件而就某种纯粹单一现象进行研究,如研究水的构成与成分,它可以采取任何一种水,如湖泊的水,江里的水,地下的水,欧洲的水或亚洲的水进行解析,得出的结论均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并可由此电解水或合成水,它无需考虑水的所处环境对水的影响(研究污染不在此论之内);但医学面对的是与此大不相同的人和疾病,生命始终处于与外界交换过程中,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中,医学研究所采用的还原方法不可能重现这一活生生的过程,只能在孤立、静止状态下研究人体的某一组织或某一微细的局部,它无法揭示这些组织、微细局部在体内的变化及其与外界交换的过程,其研究的结果当然不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组织或微细局部在人体内的真实。医学如何走出这种困局呢?传统科学还原论的方法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它是不适合人体生命和疾病的完满的研究方法,但新的方法至今仍是未知数。唯一可能的选择是让医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医学的边界,使医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这是医学现代性的重要要求。

  所谓医学的开放性和宽容性,第一,就是要将生命和疾病置于各种复杂的实际环境中,考虑各种因素对生命和疾病的影响,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就躯体研究躯体,只是关起门来研究躯体,只是以静态孤立的观点研究躯体。前些年,学界已经提出要将心理、社会因素纳入医学范围(尽管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但这还不够,诸如生态、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道德、人际关系等,都与生命运动和疾病生成发展有关,因而必须将之纳入医学的视线,用完全开放的视野研究生命和疾病,借用复杂性科学、协同性科学、大数据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人体的奥秘。这样做有困难,需要不断探索,但不能因此而放弃。第二,现代医学要向其他的医学开放,敞开胸怀接纳它们。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医学都曾经为治疗疾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即使远古时代的神灵医学,也非一无是处,至于仍在发挥作用的各种传统医学,如中医、印度医学、蒙医,以及正骨、针灸、推纳、瑜伽等疗法,更应接纳、研究、吸收。比如,中医长于整体治疗、长于固本、提神、活血,而这些正是现代医学的短处,尽管这些理念的实践仍在探索中,不少仍处于模糊状态,但它无疑反映人体生命与疾病的某种现实。现代医学为何不接纳和吸收?应当抛弃门户之见和短视眼光,吸纳各种不同医学的成就,以补自身之短。第三,将关系实体纳入医学研究的范围。长期以来,现代医学是以物质实体,如脏器、组织、细胞、传染源、病毒、基因等为研究对象,但是,现今的科学表明:研究对象是物质实体还是关系实体,已经成为科学是否具有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判据,仅将物质实体视为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是传统科学观的反映。现代医学技术重要特点之一,是技术由物质实体扩大为关系实体,物质实体与关系实体都是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开启这一先河的是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开创了以阐明实在之关系依赖性来消解实体的任何时空绝对化解释之先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将时空概念引入物质世界,导致将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延伸到物质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延伸到物质的昨天和前天,即延伸到物质与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关系。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医学开始对此引起   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实验和理性思索,排除各种偶然性进而找到发展的确定性,对医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生命和疾病的发展、演变太复杂了,且时时处于内外能量交换和新陈代谢过程中,很多变异界限不清,究竟是病变还是正常组织的特殊表现,很难有明确的结论,目前医学界在探索早期诊断中遇到的问题,如低剂量螺旋CT普查肺癌,可发现肺部极小的结节,这种小结节是否是癌变?还是发育中正常中的异常?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脑部神经组织的癌变筛查中发现的小结节、小肿物,很多一辈子都不会给生命带来威胁,但其中也确有随后发展为癌的事实。什么样的结节可能癌变?什么样的结节无关紧要?很难分清,也就是说很难找到确定性。再如,目前医学界很重视肿瘤标志物的寻找,想从血液中找到某种肿瘤标志物,从而确证患者患有某种肿瘤,但事实上,器官和组织中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通常较差,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可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或正常组织中;同一肿瘤可以存在多种标志物,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的不同组织中也可存在同一标志物,所以想寻找标志物以确诊某种癌很难,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医学的奥妙就在于超越不确定性去追求完美。

  以物理学、化学、数学形成的现代科学的方法具有明确的普遍性和逻辑性。2×2=4,在常规情况下都是如此,2×2≠4,一般少有发生;但在以生命为对象的医学中,其情况则大不相同;某种药物治疗某病人的胃溃疡有效,但对另一病人可能无效或效果很差;某种手术对于某病人可以承受,而对另一病人则不能承受,手术的效果适得其反,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医学为了解决医学的普遍性,提高可重复性,创立了循证医学,尽可能依据科学的方法,按统一的标准,排除可能干扰的种种因素,以大量病例提供的实践为依据,总结出对于某一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或最佳药物,但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病人并非都是循证医学按标准选择的病人,这些病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循证医学提供的最佳方案,可能不适合或不大适合其他病人的情况,收不到意想的疗效。在医学中,个体的实践可以丰富群体,经过不断实践丰富的群体一般规律,可能逐步接近个体,但它永远无法代替各具特性的个体,群体永远无法与个体等同,医学中的这种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或矛盾,在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中是不会发生的。F=ma,在中国如此,在美国或别的国家,只要是地球上的国家,都会如此,不会发生F≠ma的情况。这也正是当代医学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困惑的原因,也是现代科学难以覆盖医学的原因,也是将现代科学运用于医学时,科学需要转变某些观念的原因。

  医学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难以界定,常与生命和疾病发展变化中的因果关系与关联关系难以分清有关。在生命与疾病变化中,的确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如在传染病发展变化中看到的那样,某种传染病由某病毒或其他因素感染所致,切断传染源,找到制服某种病毒或传染源的办法,就可以制服此种传染病;但更多的疾病,特别是当前危害很大的慢性病,常常是因果关系与关联关系并存,某种因素与该病有关系,但很难认定为因果关系。大量事实表明,吸烟与肺癌有关,但有的人长时间吸烟,并不患肺癌,这表明吸烟与肺癌并非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往往又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多果的,或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这就大大增加了医学中的不确定性,为寻找必然性带来很多困难。何者是必然性?何者是偶然性?常常令医生茫茫然。

  恩格斯曾引用黑格尔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论述时说:“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必然性是对偶然性的认识,大量的偶然性中蕴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常表现为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不是截然分开的。张孝骞教授曾遇到一个高血压原因不明的病人,反复观察,也没有找到原因,后来偶然在该病人耳朵上发现有一个小结节,病人自己也没感觉到,后经外科、五官科的检查,发现是一个“化学感受器”,即一种交感神经节细胞瘤,通过颈静脉孔到了颞内,再从外耳道上长出来,病人的高血压由此引起,后经手术得到证实。这样,偶然性就变成必然性了。

2.5增强对不可通约性(不可重复性)的敏感性和承受力

  现代科学将追求事物发展规律的确定性作为自身的努力目标。基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科学定律、规则、公式等一旦确立,就具有不可争辩的可通约性,即一旦确立为规则、定理,它就适应于它所覆盖的全域,如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定律;数学中的欧氏与非欧氏几何学、10进位制;天文学中的行星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都莫不如此,可通约性也因此成为现代科学的规矩,而正是这种可通约性增添了现代科学的无穷力量;在传统科学看来,不可通约的规矩、定律不是科学,应该踢出科学;在医学领域,当然存在可通约性规矩或定律、规则。如科赫准法则,即“四原则说”,就是传染性疾病传播的规律。人类依据这一定律,在战胜传染病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他如生命运动与疾病发展变化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则和定律,如输血、输液、营养供给、排泄等医疗常规工作中,都是基于生命运动的规律实施的,这些都是医学中可通约性的表现;但是,由于生命运动和疾病滋生、发展的复杂性,特别是慢性病的滋生、发展、变化常是多因素所致,其中许多因素至今不明,其规律在许多方面仍是未知数,这就使得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探索的许多知识,常不具有可通约性,在甲病人身上得到成功,对患同样疾病的乙病人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对于病人乙,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到他的特点,对疗法做适当的调整,才能取得成功,简单的移植是无济于事的。现代医学要想更好地在医学中扎根,必须增强对不可通约性的敏感性和承受力。所谓敏感性,就是要及时觉察诊疗中特殊性所致的不可通约性,同时又不放弃对不可通约性的进一步探索,对不可通约性具有强烈的可承受性。

  就当前医学的现实而言,下列几种情况的不可通约性似应引起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对科学的重要批评之一,就是认为现代科学在强调客观化原则时忽视了主体。传统科学为了寻求事物的规律,常忽略人的主观世界,忽略人的主观感受,而后现代主义者通常认为,如果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活动,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容易使人丧失必要的道德感与责任心,而这些才是人性的价值观所在。众所周知,科学的祛魅是主客体的绝对分离,科学将人们面对的世界视为一个陌生的、不相干的、冷冰冰的世界,以谋求对规律性认识的客观性。但这导致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由于某种原因缺乏对话、沟通、共鸣,人和自然的和谐遭到了彻底破坏,并必然走向对自然的支配与控制,而这最终又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异化。我们在现代医学中看到的不正是这样的情景吗?构建现代医学的现代性,在坚持科学客观性原则的同时,重视主体性对客观性的意义及影响。就医学而言,科学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坚持所有一切医学技术都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一主体服务的,除此之外,诸如为技术而技术,将技术视为目的物,都是不正确的;(2)医学研究对象的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有思想和情感的,因而在研究中坚持将人的机体视为物质客体的同时,也要将人体生命视为主体,重视与主体交流、沟通,重视主体的感受;大量事实表明,病人主体的情绪、意志、对疾病的态度,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脑疾病,心理性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在一定程上就是心理情绪的产物。调整病人的心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构建当代医学现代性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3)虽然所有医学家都坚信他们是在尽一切努力遵循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坚持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客观世界,但谁也不能否认,任何医学家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包括各种实验结果、病情变化、事实的判断和描述,都不能回避研究者主观的影响,包括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个人思维习惯、宗教信仰乃至个人喜爱、情绪、利益关系等,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医学研究中,很难有绝对、纯粹的客观性,客观常常是与主观纠缠在一起的。年,美、加两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乳腺癌钼靶X检查有效性的评价争论,加拿大6个省共同15个癌中心,共同追踪名40岁~59岁的女性,达25年之久,在最初5年的筛查中,其中名女性接受了此项检查,有名发现有乳腺癌,名最终死于乳腺癌;另一组女性未接受此项检查,只接受体检,有名发现有癌,其中人死于乳腺癌;而整个25年的追踪发现,做了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女性中,有名女性诊断出乳腺癌,名死于乳腺癌;对照组则诊断出名乳腺癌,名死于乳腺癌,两组数据接近,他们的结论是,乳腺钼靶X线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此文发表后的第二天,美国放射学会就发表公开文章,以加拿大研究所使用的机器是二手货、技师们没有接受训练、放射医生没有接受乳腺钼靶成像技术训练等理由否认这一研究,而加拿大的论文撰写方则说机器是新买进的,人员均接受了训练。我们没有根据对美国放射学会的意见做出评论,但他们那么快速地反驳,无疑地反映了他们从事放射专业的心理和情绪;(4)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的统一。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主体,将病人利益置于首位,肩负着对主体道德责任的重任;坚持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以人文精神统率技术,遵守技术使用的道德规范;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尊重病人的自主权,认真履行知情原则,倾听病人的诉求;重视对病人的照料,为病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旗帜,也是医学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客观性原则与主体化原则的统一,客体化原则为主体化原则服务,是实现医学现化性的必备条件,这也正是哈贝马斯强调的“现代性的重建”的重要目标,当代医学就面临着这样的任务。

3以新的科学理念创新医学、完善医学

  和任何事物一样,科学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长期发展历史表明,科学首先是作为一种知识出现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与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这一特性至今仍保持着其新鲜活力,并且始终是科学的核心;科学是探求真理的实践活动,科学知识离不开实践,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只是当科学成为一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劳动实践后,科学才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当人们纷纷采用科学的成果改善自身的状况时,科学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如曼哈顿工程和原子对撞机,就是科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业的典型;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由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基督教比照中逐步析离和凝聚而成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知识与价值观合一的精神,是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关于科学涵义的理解逐步形成了知识维、活动维、社会维、文化维四个结构向度,体现了科学自身变化发展的特殊历史轨迹。

  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形态。科学可以分为三大历史范式:古代的博物学范式,近代的数理科学范式,当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范式。科学发展的这种历史进程恰恰印证了科学是如何逐级地跨越,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近代的数理科学模式,它强调经验的确凿性,强调逻辑和规范的严谨性,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很快进入知识的核心,并确立了其话语的主导权,但它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新领域、新情况的挑战,以这种传统科学观研究医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是此种科学观局限性的体现。在当今,科学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一切工作正确发展途径的指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科学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也在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甚至人文学科。在此种情况下,不突破传统科学理念的束缚,不将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外的诸多新领域纳入科学的视野并使之适应这些新领域,科学就会失去其活力,而反映普遍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科学范式,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考虑了技术、社会、特别是生命领域的种种客观现实,顺应了社会对科学的要求,将科学推向前进的必要方略。

  以这种新的科学理念看待医学,首先是要肯定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以生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物质实体,传统的自然科学方法过去、现在和未来仍然是破解生命奥秘、探索疾病发展演变规律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武器,但同时又要重视它在揭示生命奥秘遇到的种种特殊性和局限性;其次要正视医学的研究对象和传统科学的不同,医学还包括在经验、技艺、人文、社会、管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传统科学的还原和实证等方法更难迈步,遇到的问题更多,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以破解难题;最后是也要承认这些领域终究也是客观存在物,也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传统科学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科学精神,即求实精神及许多科学方法,同样有助于人们探索这些领域的真实面目,把握它的实质和发展进程,其中某些内容甚或可能转化成为科学性的知识和规律。结论是,医学绝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纯科学,医学还包含技术、经验、艺术、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因素,医学虽仍应当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但这种科学不是只限于传统的科学理念,而是顺应时代的特点,充分考虑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其目的多样性,重视学科整合;构建医学科学的现代性,创新医学的新理念,实现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结合,走出当代医学的困惑。

原文标题“论医学科学的现代性构建——也谈医学与科学”,见于《医学与哲学》年第37卷第6A期(总第期),第1页-8页。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gjq.com/jbbx/6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