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德国养猪业考察报告
世界养猪第三大国--德国养猪业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江、浙、沪、皖四个省市面积总和),人口为多万。地势北低南高,年降水量~毫米,比较适合农业生产。德国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农业也较为发达。德国人对猪肉比较钟爱,德国农民对养猪生产也一直比较重视。 在德国,养猪业不仅在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德国也是当今世界继中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养猪国。年,德国猪肉产量万吨,是禽肉、牛肉和羊肉产量之和的2倍,占德国肉类总产量的80%左右。德国人均年消费猪肉40kg。德国养猪业不像奶牛、肉牛生产那样得到政府多方面的补贴,但发展依然迅速。
1.规模高效的养猪业
德国养猪业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和较大规模的工厂化饲养。总的发展趋势是无论中小型或大型养猪场,都在向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养猪场数量在减少,年时,德国养猪场数为14.1万家,但到年则只有5.9万家;另一方面,每个养猪场的养猪的头数逐年增加,因此,全国生猪饲养量每年仍在持续增长。德国以农场为单位的适度规模生产,猪的饲养规模以-头居多;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养猪则以年出栏0-0头居多。
在德国养猪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养猪高效益化,首先,推进了规模化发展,利用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其次,以州为单位,在1个州的范围内,养猪场之间有了明确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了种猪场、商品猪场和自繁自养场不同的结构层次,确保了每一养猪场的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推动养猪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德国养猪场,普遍圈舍标准,设施先进,饲养规范,环境优良,猪群健康。在养猪生产管理上,利用现代设施和技术,实现了饲喂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和生产性能对猪进行定时、定量喂养;粪污清理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保持了猪舍内小环境的稳定。这些先进的饲养管理措施,确保了猪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生产性能的稳定,养猪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德国,1个0头育肥猪场,只需要1个劳动力就可完成饲养管理工作。
2.健全的育种和繁育体系
虽然德国养猪业主要的饲养品种有长白、大白、杜洛克和皮特兰,都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品种。但德国仍十分重视猪种的选育和改良,采用系统科学培育,培育出了去应激基因的皮特兰猪种。 德国猪的金字塔繁育体系健全而且完善,主要分为三大组群,第一组群是长白、大白、杜洛克、皮特兰原种猪繁育场;第二组群是种猪繁殖场;第三组群是商品猪育肥场。在德国,商品猪场饲养的母猪几乎全部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来配种,配种的精液全部由种猪饲养中心统一提供,提供精液的种公猪全都是通过性能测定的,不参加性能测定的种公猪不能供应精液。由于饲养品种优良和饲养方法科学,德国育肥猪的产肉性能良好,育肥猪日增重平均可达g,饲料报酬达2.5:1,胴体瘦肉率在60%以上,日龄可以达到kg体重;母猪繁殖性能良好,平均每头可繁母猪年可提供断奶成活仔猪数25头以上。
3.完善的服务体系
德国养猪业的健康高效发展,与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经营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密不可分。(1)技术服务体系 技术服务是由德国的农业研究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来完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综合研究猪的饲料与营养、配合饲料的配方,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在养猪场实现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等营养成分和组分的检测分析,为养猪场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养猪场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2)经营性服务 经营性服务由合作社和协会来完成,养猪合作社与养猪协会的作用和服务内容有所不同。德国的合作社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养猪合作社主要是开展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从而使生猪产业供种、饲料、养殖、加工、营销各环节主体,互相渗透,互为股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养猪协会则由养猪场、猪屠宰加工场和与养猪有关单位组成,协会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争取政策、宣传行业、制定发展规划和促进合作等方面。具体地讲,一是协会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养猪行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对话,最大限度地保障养猪者、生猪屠宰加工者和猪肉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参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养猪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三是研究新的服务项目,为养猪者提供更全的服务;四是进行产业内部整合,推动养猪产业的养加销一体化,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的协调与合作。(3)疫病防控服务 德国养猪业高度重视疫病的整体防控和养猪场的疫病控制。整体防控任务由政府兽医部门来完成,如政府制定疫病报告制度、应急计划、疑似病例处置、应急演习、监测方案等制度,构建起了德国动物疫病的控制系统。在德国,凡是进入猪场的参观者都必须全身沐浴清洗消毒,从内到外着猪场统一提供的工作服,带进猪场的相机等也进行严格消毒。目前,德国基本消灭了危害猪业健康发展的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猪瘟、猪水泡病、伪狂犬病、乙脑等。疫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确保了猪群的健康安全,也全面提高了母猪产仔率和仔猪成活率,养猪者的收益显著增加。
4. 德国养猪业目前 德国养猪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是欧洲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德国通过立法来界定养猪场的数量与规模,规范养猪场的生产,确保生态安全。
在德国,一般根据农场的土地面积来确定猪的饲养头数,而每亩农场土地的生猪承载量以不超过3个猪单位为标准。这样可以使养猪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被农场的土地所吸纳,防止了面源污染,同时利用种养结合实现了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德国通过加大对环境无害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养猪业的污染水平。在德国,通过改进饲料配方降低粪便中氨气、硫化氢等的排放量和蒸发量,减少母猪饲料中磷含量,促进钙和磷的消化吸收,将各种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了防止猪粪便中氮的流失和对地下水资源可能的污染,德国对猪粪肥施入农田有数量和处理要求,猪的粪便需经过发酵处理后,1年2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施入田间。
德国对福利化养猪的重视和 在德国,猪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是从屠宰后对肉的分级开始的。在屠宰场,猪被屠宰后工人会用脂肪测定仪对猪肉脂肪进行测定,并据此对猪肉进行品质分级和等级确定,并在肉品上打上印记予以区分,按等级分别入库。在对猪肉进行分级的同时,对猪肉进行检疫检验,保证猪肉无血污、毛污和粪污等污渍,外观品质良好,使猪肉达到放心食用的标准。(2)猪肉制品的质量控制 肉制品加工是猪肉后续加工增值的过程。在德国,烤肠等肉制品加工厂,对肉制品加工的管理也非常严格,环保、卫生等方面要求较高,在宏观上是通过完善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对肉制品加工生产的质量进行有效约束。在具体的生产单位,肉制品加工企业主要是通过三方面的措施来保证猪肉加工产品的质量,一是企业实行HACCP控制方式,从选料、配料、选用加工设备到试生产等各个步骤,均以实现产品高质量为最终日标,在生产中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操作,每道工序都实行签字制度,使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可追溯性。二是企业建立起严格的检验制度,一般加工企业与第三方专业质量检验机构签订合同,定期将产品送专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检验机构则不定期到企业抽取样品检验,这可以有效地将导致不安全、不卫生、不合格产品的诱因及时消除。三是企业实行经常性的员工岗位培训,开展职业教育和质量教育,明确岗位的职责,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使员工能自觉地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努力工作。(3)对猪肉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德国从立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顺了包括猪肉及其制品在内的食品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形成了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和监管体系;推动了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行业组织自律体制的形成。这些体系的有效运作,保证了德国猪肉及其制品达到了较高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为提高德国养猪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德国养猪规模及PSY介绍
——德国全国约有万头母猪,大部分商品代母猪为长大母猪,经皮特兰公猪交配后生产皮长大肥猪,年出栏约万头,每头出栏重约kg,其中15%出口,德国人均消费猪肉量约超中国。欧洲各国的母猪规模化程度如下:
欧洲各国的母猪规模化程度
注:原东德为大猪场,西德以家庭养猪场为主,最大规模的为头母猪。
德国中部母猪生产性能见下表
德国中部母猪生产性能
德国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及相关技术
——德国的定时输精及相关技术其实并不是为了追求高产仔数,而是作为一项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主要是节约劳动力成本和管理的简单化。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就是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概念,无论是经产母猪或是补充的后备母猪,根据母猪规模,每1-6周一个批次,头母猪以上每周1个批次,头母猪左右6周1个批次,其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包括后备母猪同期发情、经产母猪断奶控制、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同步化、定时输精技术和同期分娩,可减少母猪繁殖生产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对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节约劳动力,有利于组织规模化生产,尤其是全进全出模式,有利于使母猪达到同样的繁殖状态、健康状态、免疫状态。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的相关技术如下:
◆母猪同期发情(包括断奶)控制和定时输精技术流程
——注:1.后备母猪同期发情在德国采用四烯雌酮16mg/day/gilt,15d或20mg/day/gilt,18d;
◆后备母猪同期发情后,用PMSG时间是42h后;
◆经产母断奶用PMSG时间不少于24小时。
输精技术
——人工输精时在精液中加入10iu缩宫素,能显著提高配种分娩率,尤其是第2胎和高温季节。其结果如下:
精液中加入10iu缩宫素对不同胎次配种分娩率
精液中加入缩宫素对不同季节配种分娩率
同期分娩
——为保证母猪分娩相对集中,常采用同期分娩,为经产母猪的批次管理打下基础,一般周1定时输精后,第17周的周二(正好是孕期天),使用PGF2a及类似物24h后,再用10iu催产素,确保在周五之前产完仔,周六、日工人可以休息。同期分娩对产房工作时间的影响结果如下:
同期分娩对产房工作时间的影响
——PGF2a及类似物加催产素诱导分娩可缩短产程,其结果如下:
PGF2a及类似物加催产素诱导分娩对产程的影响
德国母猪生产批次管理和定时输精技术应用情况
——东德于年开始研究定时输精技术技术,70年代末开始大量应用,至年,东德万头母猪中,86%的母猪采用此技术,使之成为成功的标志,至今已有37年的应用历史。随着东西德的合并,东德大部分养猪场的私有化,目前原东德为大猪场,平均每场母猪规模头,原东德国母猪批次化和定时输精技术约占母猪总数的80%;西德以家庭养猪场为主,平均每场母猪规模仅60头,原西德采用该技术的约占母猪总数的25%。年前后采用母猪生产批次管理。
——37年的应用历史表明,定时输精技术没有副作用和后遗症发现。M.W?hner教授介绍和V.Fischer博士论文研究内表明:母猪连续使用定时输精技术4胎次后,观察以后胎次的发情、分娩、产仔数都没有改变;使用定时输精技术后的后代,已试验至10代,没有发现后代有繁殖问题。
诺贝尔舒次猪场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情况
——诺贝尔舒次猪场从建场(年)开始,长期采用定时输精技术,已有30余年的历史,年后又采用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技术。哺乳期4周,周二下午2点断奶,周三下午2点(间隔24小时)用PMSG,周日下午2点(间隔72小时)用GnRH,下周一下午2点(间隔24小时)第1次输精,下周二上午6-8点(间隔16-18小时)第2次输精。提前发情并稳定者提前输精;第2次输精时还稳定者,下周三上午进行第3次输精。后备母猪使用四烯雌酮,停药后42小时后注射PMSG。配种后第17周的周六前完成所有母猪的分娩。经母猪批次化和定时输精技术应用后,年该场全年配种分娩率约88%,平均每头母猪生产断奶仔猪28头,是德国最好的母猪繁殖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