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考点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病人的
考点1外阴局部解剖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包括两股内侧从耻骨联合到会阴之间的组织。
大阴唇是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纵长隆起的皮肤皱襞,起自阴阜,止于会阴,其皮下脂肪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受伤后易出血形成血肿。
考点2内生殖器的解剖
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阴道黏膜呈淡红色,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无腺体,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
子宫是有腔的肌性器官,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开始受卵巢激素影响,其表面2/3能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功能层,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无周期性变化为基底层。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考点3前庭大腺的解剖
前庭大腺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盏,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在性刺激下,腺体分泌黏液样分泌物,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导管闭塞,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考点4生殖器官的邻近器官
女性生殖器官与盆腔其他脏器相邻,其血管、淋巴及神经有密切联系。其邻近器官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和阑尾。
考点5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融合而成,其前面呈凹形,上缘向前方突出,形成骶岬;尾骨由4--5块尾椎融合。
考点6卵巢周期变化
卵巢周期变化包括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排卵和黄体的形成及退化。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排卵后7--8天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直径1--2cm,外观色黄。
若卵子末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其功能限于14天。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黄体细胞可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考点7雌激素的生理功能
雌激素的生理功能:
①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②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③使宫颈口松弛、扩张,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④促进输卵管发育和分泌,加强其收缩的振幅。
⑤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黏膜变厚,维持酸环境。
⑥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⑦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及其他第二性征发育。
⑧促进卵泡发育。
⑨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⑩促进水、钠潴留;降低循环中的胆固醇;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考点8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①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
②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③使宫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黏稠。
④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⑤加快阴道上皮细胞的脱落。
⑥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⑦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⑧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5℃。
考点9青春期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这一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儿童到成人的转变期。
该阶段女性身体迅速生长;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释放增加,第一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心理发生很大变化。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通常发生于乳房发育2.5年后。
考点10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变化
根据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将月经期分为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3个阶段。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天,与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成熟阶段相对应。
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上、腺体、间质、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子宫内膜增厚。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天,与卵巢周期中的黄体期相对应。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使增殖内膜继续增厚,腺体更增长弯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井水肿。
整个分泌期分为分泌早期、分泌中期及分泌晚期。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天,为子宫内膜海绵状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落期,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结果。经前24h,内膜螺旋动脉节律性收缩及舒张,继而出现逐渐加强的血管痉挛性收缩,导致远端血管及组织缺血坏死、剥脱。脱落的内膜碎片及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即为月经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