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Dr魏最新演讲脑科学对儿童早期
大家好,我是魏坤琳。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聪明养育:脑科学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启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儿童大脑的尺寸。刚出生时,孩子的大脑是成人大脑的25%,到3岁的时候是85%,5岁的时候是90%,六岁的时候是95%——他这时候可能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其实就有了一颗大小类似成年人的大脑。
为什么我们出生的时候大脑这么小,只有成年的25%?我们作为「人」这种灵长类动物,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出生时小脑已经发育完全,出生不久就可以站起来;但人完全不一样,包括我们灵长类的亲戚也不一样。
我们都可以被称之为「早产儿」,因为在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时我们就出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产道尺寸是有限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大脑,一方面受到产道限制,所以你必须早点出生,这样母亲才能顺利分娩。
出生后,我们的大脑发展是一个疾速的过程。但我现在要讲的,不光是大脑的大小,也不光是指脑细胞的数目,而是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因为大脑的运算全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有一个特点:
在0到3岁之间连接的数目是增加的,到3岁时就达到峰值,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有的连接被剪切了,剩下的都是有用的连接——这个神经元连接「剪切」的过程,其实就是你的环境和养育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非用即退」——不常用的,扔掉,渐渐丧失;常用的就会留下来,这样大脑的效率更高。
先天遗传V.S后天塑造?一半一半我经常被人问到:到底我们的智力有多少是遗传的,多少是后天的成分?或者换句话说:天才的大脑有多少是天生的,多少是后天而成的?我的答案是:一半一半。
我们先以智商为例子,看一组关于「双生子」的研究。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商相关系数是多少?「相关系数」是个统计概念,如果相关系数是1,就意味着关系极其紧密,基本上一个人的智商就可以预测另外一个人的智商。
我们假设,如果基因完全决定智商,同卵双生子的基因一模一样(而且一般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那么智商相关系数也应该是1。
可是我们看到的数据是0.86。再一个研究,关于「异卵双生子」,他们的基因有50%是相同的,也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相关系数变成了0.6。如果是亲兄弟姊妹呢?还是50%的基因相似性,智商的相关系数只有0.47。
所以,是否在同一个子宫环境下长大造成了0.13的差异,而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是0.86-0.6=0.26,是50%基因差异造成的。如果把0.26乘以2,约等于0.5,这大约是基因的效应。
这些「相关系数」可以拿来做更多的研究,比如同卵双生子如果分开养,基因相同环境不同,会造成什么差异?然后你把这些相关系数收集起来,会发现最后大概是0.5的相关系数。所以,智商有一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养育有超过一半的贡献。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欣赏的一个图片,?你可以看到,基因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我看来,基因可以设定一个人的能力或成就发展的上下限。下限一般不会差太多,但你还有一个天花板对不对?我们不能指望完美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所以,从下限到上限之间,那些后天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差异,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注意的。当然我们也在考虑环境和基因之间有交互效应。
脑科学角度看「智力」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更多说的是「智商」,在这一部分,我要强调一点,我把「智力」看成一个综合体,我认为「智力」超越了「智商」。人大脑的能力,包括你的情绪控制能力,都不是智商能涵盖的。那我们先来看看小孩早期大脑发育和哪些能力相关呢。然后,我们可以看看根据大脑发育规律,我们可以做哪些?
感知觉
大家不太注意「感知觉」。我举个例子。大家很难想象小孩儿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比如,他们长到三个半月的时候,才第一次发展出立体视觉。所以我们看到宝宝在躺在摇篮里,盯着一个东西看,突然笑起来了,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世界在他的眼中突然变得清晰了,变成立体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他们视觉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玩具给他们,刺激大脑发育?
运动再说说「运动」。小脑跟聪明没有关系吗?你们知道,小脑是控制人的平衡和肌肉协调能力的重要脑器官。最近的脑科学发现,小脑跟人的前额叶有很直接的投射。前额叶是干什么的?是我们认知能力的指挥官。?
这些连接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负责运动的脑区跟大脑的指挥官有如此密切的联系?目前还没有答案,但是已经有很多认知科学的证据说明,运动可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运动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这个是神经元发育的肥料。还有很多运动对大脑发育有益的生物学证据,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忆再举个例子,关于「记忆」。如果孩子说他们记得两三岁之前的事情,那么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脑科学告诉我们,人要到两三岁之后才会有有意识的记忆。两三岁之前,如果有记忆,也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记忆,是程序记忆。比如运动记忆,即可以记住学会的运动技能——这个记忆就是用皮层下的结构完成的。
而我们的大脑皮层,也就是前额叶和颞叶这些跟记忆相关的区域,是到后天才慢慢发育成熟的。在它们发育好之前,我们是没有有意识的记忆的。这就是为什么记不清楚自己两三岁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
那么,如果他记不住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我们还要不要带小孩去游乐园呢?当然要带,因为去游乐园并不是要他记住发生了什么,更多是一种体验,让他学到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视觉能力,语言能力。
另一个记忆的例子,我们常说,家长要做宝宝的榜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小心翼翼地随时准备做他们的榜样?非常简单,因为宝宝会模仿我们的一切。
9个月的时候,他们就有足够的延时模仿能力。延时模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看到大人做了什么事情,隔了一天以后,他会把这个事情完完整整地做出来。9个月还没有有意识的记忆,就可以有这样的能力,到19个月大时,他甚至不需要练习,就可以把延迟模仿做出来。
有句话说「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对不对?长大后孩子会变成父母,是因为他的延迟模仿能力,可以在很久以后展现出来,所以父母在宝宝面前一定要做出榜样。比如,你如果不想要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就不要再他面前总是去看手机,而不是专注的和他打交道。他会模仿你的注意分散行为。
运算速度智力还包括运算速度。运算速度是大脑的整体效应。那么我们怎么训练他们?心理学研究发现,运算速度可能跟信息的跨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有关。对时间的计划更多的是额叶的功能,而空间能力则更与顶叶有关,甚至我们做数学运算都运用到了我们的「空间知觉」。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让训练宝宝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比如,音乐,给宝宝玩乐器,弹钢琴。如何在玩乐中益智,如何有效的练习,持久的提高,这里面有大学问。
面对谣言很无奈,不如做点什么我有时觉得很无奈的是,因为要养育自己的宝宝,所以去怎样治疗白癜风呢北京医院看白癜风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