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被质疑活不过
孩子,这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朵。
新生儿,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甜蜜、最温馨的字眼,她是一种希望,一种全新的喜悦。
然而却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只能在黑夜里黯然神伤,他们就像被世界抛弃的种子,埋在地底,却发不出芽。
年的郑贵珍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她已经结婚二十年了,但膝下仍无一子。
而这都是因为,郑贵珍患有双侧输卵管不通的疾病,放在如今或许问题不大,但在当时的医学背景下,几乎就是斩断了生育这条路。
那二十年中,因为不孕的问题,她和丈夫在村里受尽了嘲笑。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大家的思想还未开放,一个家庭要是没有孩子,那就等同残废。
因为这个,郑贵珍和丈夫俩整天躲在家里,就算是出门,也是出门找偏方,求神拜佛。
但是即使这么折腾,郑贵珍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没有。
01混沌世界的一束光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他们俩要放弃时,收音机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收音机说,北京有一家机构正在做体外授精的研究,或许能帮到一些不孕家庭。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郑贵珍欣喜万分,她立刻要收拾北上。
但这个时候,一直任劳任怨的丈夫却有了意见,他担心这种新技术会让妻子赔了命了。
这话犹如一盆凉水,把郑贵珍泼清醒了。
这种新技术要这么好,还能轮到自己当小白鼠?
可是当她看看愁闷的家人,没有活泛气的家庭,最终还是咬了咬牙,拿上家里所有的钱,北上求子。
就是这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郑贵珍的命运。
医院的诊断室里,他们见到了在中国妇产科界鼎鼎有名的张丽珠教授。
在张丽珠的从医生涯中,她见过了太多怀不上孩子的父母了,那些父母不论年轻还是年老,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他们脸上都充满了痛苦的神色。
老话说,医者父母心,张丽珠教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于是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医学难关突破了。
当时国际上有一种先进的授精技术,但是国内对此闻所未闻。
面对人才、设备、资金,要什么没什么的情况下,张教授还是咬着牙带着团队研究。
如果这个时候问张教授什么最珍贵?
那她一定会回答你,是一根取卵针。
要知道,当时这根取卵针还是张教授在国外留学时带回来的,是国内唯一的一根。
没有它,就没有做手术的可能。
尽管这根取卵针有这么重大的意义,可它却没有当起大任,它曾经为十二个女人做过手术,无一成功。
反复的失败令张教授也有些丧气,她只能小心翼翼的说,“不能保证成功,很可能失败。”
郑贵珍的丈夫当即翻了脸,要带妻子回家。
但郑贵珍却没动弹,大声说:“俺相信你。”
两个女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那是珍贵的信任,也是母性的传递。
02黎明前的黑暗时刻
没有微创、没有机器人,当年要想取出一颗珍贵的卵子,就只能剖腹。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俗话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左是孝,右也是孝,在几番沟通下,郑贵珍还是说服了丈夫,躺进了手术室。
开腹在当时可是一项危险系数很大的手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张教授在术前反复练习吸取卵泡液、分离卵泡的模拟工作。
纯熟的技术让一切都推进的很快,卵泡分离、授精,一切都有条不紊。
然而最大的难关以在眼前,要如何把受精卵植入体内?
在国外做试管婴儿,那是有一套专业的器具的,但是国内没有那个条件,张教授就自己改造了一根管子,用这根管子植入了授精卵,也往郑贵珍人生里注入了一个新生命。
当郑贵珍推出手术室时,大家没有喜极而泣,反而是长久的沉默。
没有人知道,这次手术,是新的开端,还是旧的覆辙?
大家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但上天是最好的编剧,它总在山穷水尽之时,令一切峰回路转。
试管手术的第七周,一个婴儿的心跳出现了。
03天亮破晓的新生
手术的成功也意味着医学界的一次全新启航。
但与此同时,舆论质疑也接踵而至,非自然状态下孕育的孩子,会不会是残疾?会不会是智力障碍?会不会寿命短暂?
这是当时讨论的主流,也是大家对新技术的恐惧。
但不论如何,十个月后,一名叫做郑萌珠的女婴出生了。
和当时的大众舆论不同,郑萌珠出生后,手脚健全、五官端正。
这样一来,让不少人都放下心了,但是当时的媒体却对此仍保持的怀疑态度。
他们在报纸上发问,“这个孩子能活过二十岁吗?”
这个问题,当时的郑贵珍没办法回答,当时的张教授也没办法回答。
但是她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条新生命诞生了,而她,也将给几十万的不孕不育的家庭带来希望。
04欣欣向荣的未来
年到年,当时郑贵珍和张教授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回答了。
是的,郑萌珠的生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今年已经35岁的她仍在健康快乐的生活。
聪明可爱的她从小在班级里就名列前茅,到了20岁,她更是考取了西安的一所医学大学,在校期间,她学习非常刻苦,也拿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毕业之后,医院工作,尽管不是临床岗位,但依旧有不少人前来找她。
对此郑萌珠并没有感到厌烦,她知道有很多做试管婴儿的家长担心孩子不能健康的成长,自己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是最好的安心丸。
郑萌珠曾经表达道,生命里有两束光,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张教授。
张教授带给了她生的希望,母亲带给了她生命。
郑萌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和家人一直和张教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直到年,张教授因病过世,这个消息让郑萌珠消沉了一段时间,直到年,她顺利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郑萌珠儿子的出生,那些萦绕在首位试管婴儿——郑萌珠身上的质疑已经烟消云散。
如今的试管技术已经比几十年前先进多了,很多无法孕育的父母也不需要再愁眉苦脸,而毫无疑问的是,是张教授和郑贵珍的坚持,带来了如今的试管医学的昌明发展。
李四光先生曾说:“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医学亦如此,能带来新发现的才是活着的医学,而活着的医学才会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