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美国母亲不顾众人谴责,为初生女
世界上最早的异种心脏移植手术发生在年,这位患者在手术后仅仅存活了两个小时。
而接受同类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是一名南非的57岁老人,他在年接受了手术,这场手术只帮他延续了三天半的生命。
因此,为了一场几乎没有胜算的手术结束一只小动物的生命真的不算是人类对动物的谋杀吗?动物的生命权究竟应不应该得到保护?
胸腔里跳动着动物心脏的小孩究竟算不算人类,如果她能长大,到时候她又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
最重要的是,如果这类手术引发了跨物种疾病的感染,危害到公共安全又该如何应对?
但在此时此刻,贝利医生根本无暇顾及这些问题,他正和他的同事们在无影灯下和死神决斗。
在长达5小时的紧张奋战后,手术步骤终于顺利完成了,所有医生都放下了手术器械,目不转睛地盯着斯蒂芬妮的各项身体指标。
很快,手术室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斯蒂芬妮术后状态良好,狒狒的心脏在她的身体里开始正常工作,而她也没有任何并发症。
一时间,这场手术的成功成了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也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闲谈。
当斯蒂芬妮的照片占据每张报纸的版面时,看到这个重获新生的小婴儿,关于道德的疑问也在人性的光辉面前黯然失色,大家也都默认了把人类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是正确的选择。
后续医生们每天都密切监控着斯蒂芬妮的恢复情况,为她做免疫学检测、观察她的超声心电图、进行细胞化学试验成了贝利教授团队每天的必修课。
可喜的是,斯蒂芬妮术后状态良好,她待在无菌氧气帐里,伤口没有被感染,后续也没有出现并发症。
在术后第五天,她就可以自主呼吸和进食了。
这样完美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十几天来殚精竭虑,夜不能寐的特蕾莎终于舒了一口气。
看着各项指标渐趋平稳的女儿,这位母亲总算是可以放心了。
为什么非要移植动物心脏?就没有别的选择吗?难道不担心孩子就此丧命吗?这一切还要从这位绝望的母亲说起。
年10月14日,产房中传来了婴儿阵阵响亮的哭声。
“19英寸,5磅9盎司,是个可爱的女儿。”美国加医院的护士笑着对产床上虚弱的母亲说。
年轻的母亲此时正沉浸在迎来新生命的巨大幸福感中,孕期的艰辛和生产的阵痛终于换来了此刻的温馨。
但很快,医生的笑容凝固在脸上,继而神情严肃地给女婴做了一系列检查。
“很遗憾,你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你可能需要做好准备。”医生看了报告单,倍感无奈。
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这位不幸的母亲当头一棒,大喜大悲让她一度晕厥。
醒来之后,她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也要救活女儿。”
早产女婴身患重病,单亲母亲绝望无助
在医学发达的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处境也是凶险万分,更不用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心病的诊断书几乎就是新生儿的死亡判决书。
而且,因为这名女婴是早产儿,身体机能尚不健全的她患上的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凶险的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
也就是说,她只长出了右边半个心脏,得这种病的患儿几乎无一生还,最多只能活14天。
得知情况的女婴母亲特蕾莎的心情雪上加霜。
她是一名单亲妈妈,独自撑过了难熬的孕期和痛苦的分娩,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女儿的到来,这个小天使就是她的全部,现在告诉她女儿即将性命不保,叫她如何接受。
特蕾莎终日以泪洗面,她哀求医生用尽全力医治她的女儿,就算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医生何尝不想拯救这个还没来得及体验精彩世界的小婴儿,但在当时,修补心脏缺陷的手术尚不成熟,就算做了往往也只能将患者的生命延长几天,不能让患者痊愈。
更何况刚出生的婴儿很难承受住这样的大手术,可能根本下不来手术台。
权衡之下,医生建议特蕾莎带着女儿转院,去往对心脏病研究最深入的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寻求帮助。
特蕾莎虽然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但母亲的责任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她给女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斯蒂芬妮”,寓意美好与胜利,她希望小小的斯蒂芬妮能够在这场与命运的博弈中取得胜利,继续感受生命的美好。
到了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特蕾莎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浇灭了。
医生在评估了斯蒂芬妮的情况后告诉特蕾莎,现在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心脏移植手术。
但要从屈指可数的心脏源中找出一个和斯蒂芬妮相匹配的本就希望渺茫。
虽然理论上手术是科学可行的,但在现实中,之前做过的所有婴幼儿心脏移植手术全都以失败告终。
绝境之中,特蕾莎只能把心脏移植手术当做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一面,她随时随地都在给女儿拍照、录视频,想要尽可能留下这个小女孩在世界上的全部痕迹。
另一方面,她时时刻刻都在为女儿祈祷,希望她能等来那颗匹配的心脏,希望她可以通过手术恢复健康。
就在特蕾莎在绝境中挣扎的时候,一通来自马洛琳达大学医学院贝利教授的电话让她惊喜非常。
科学狂人的最终赌局,异种移植的最新尝试
原来,贝利教授组织了一个博士团队专门研究心脏移植。
他们在前期的实验中已经成功地将一只小山羊的心脏移植到了另一只大山羊的身体里,并且,大山羊也存活了下来。
在得知斯蒂芬妮的病情后,贝利教授就想用自己团队的新技术来医治她。
因为,如果不做手术,斯蒂芬妮将必死无疑,这样的手术虽然有把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嫌疑,但总归是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条生路。
另外,贝利教授也有私心,他想着做人体实验的机会难得,如果能够成功把握住这次机会,那他在学术圈中将会名声大噪,千古留名。
贝利教授告诉特蕾莎,他的实验室里养了一群实验用的幼年狒狒。
他可以挑选出一个合适的狒狒心脏换给斯蒂芬妮,用异种心脏移植的方法来解决没有合适心脏的问题。
特蕾莎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闻所未闻的手术方法,但她确实也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能带着怀疑的心态接受了贝利教授的会面邀请。
办公室里,贝利教授看出了特蕾莎的顾虑,他试图安慰眼前这位纠结的母亲。
贝利教授解释道,他也知道这样的手术凶险万分。
但他之所以决定这样做,是因为小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得还不够完善,术后身体产生的排异反应会比成人小很多,这可以大大降低手术的风险。
另外,他在硕士期间就致力于心脏移植的研究,直到现在,他已经成了医学院里鼎鼎有名的心脏移植专家。
在这二十年间,他在动物身上做过多次相关实验,充分证明了手术的可行性,因此,他对于这次手术抱有极大的信心。
听完贝利教授的分析,特蕾莎的心情平复了不少,经过一晚上慎重的考虑,她决定将女儿交给贝利教授的团队,期待贝利教授能让斯蒂芬妮重获新生。
最终,贝利教授挑选了一只7个月大的健康狒狒作为斯蒂芬妮心脏的供给者。
他认为狒狒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很高,且这只狒狒的月龄和血型都和斯蒂芬妮最为匹配。
在确定手术对象,敲定手术方案后,贝利教授宣布,这场走在医学前沿的手术将于年10月26日展开。
时间来到手术当天,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门口空前热闹。
记者和群众都焦急地等待着手术结果,但伦理协会和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却都拿着反对的标语表达自己对这场手术的抗议。
尽管这场手术备受争议,但特蕾莎也别无他法,只要能让女儿活下去,她什么都愿意尝试。
厄运再次降临,异种移植道阻且长
正如贝利教授设想的那样,他给了斯蒂芬妮一个健康的身体,让特蕾莎对他感激涕零。
同时他也在行业内名声大噪,成为了心脏移植的领军人物。
贝利教授享受着如造物主般改变他人命运所带来的极致快感,沉浸在被全球同行众星捧月的无尽喜悦中设想着未来康庄大道的蓝图。
异种移植技术的难题如果真的被人类攻克,那就意味着器官供体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
要知道,其实很多器官类疾病都可以被治愈,但治疗方法大多是器官移植。
因为器官买卖涉及人权和安全问题,万万不可合法化,而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屈指可数,能和病患匹配上的概率就更小了。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报道表明,全球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患者能幸运地接受移植手术,其他人只能在无奈和绝望中等待死亡。
如果可以实现异种移植,那么这将让所有患者摆脱死神的魔咒。
除此之外,生物学专家也为这次手术的成功而欢呼雀跃,这将他们对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基因和血缘的研究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但就在社会各界对此事好评不断的时候,斯蒂芬妮的情况却开始急转直下。
术后第十天,斯蒂芬妮开始出现轻微的排异反应,她变得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在医生用药之后情况也没有好转。
到了术后第13天,斯蒂芬妮的排异反应加剧,体内多器官出现衰竭的前兆,在经过医生的会诊和急救后才勉强保住性命。
但就在三天后,斯蒂芬妮表现出了强烈的排异反应,小小的她最终没能撑过去,在年11月15日晚上九点,斯蒂芬妮的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
16日一早,贝利教授一脸挫败地出现在了新闻发布会现场,他眼中含泪,语气颤抖地告诉了大家这个不幸的消息。
一时间,舆论的风向发生了度的大转变,媒体又将矛头指向了贝利教授,之前那些被成功粉饰的问题又一个一个被拿出来当做审判他的罪状。
虽然贝利教失魂落魄地为自己手术的失败向公众道歉,但他仍然坚持异种移植的方向是无罪的。
他直言,现代医学的发展依靠的是前人的血泪,部分有违常理的人体解剖和人体实验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但这些材料却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进步,拯救了更多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
所以,虽然大家仍然对斯蒂芬妮的手术保持怀疑甚至是唾弃的态度,但是这对勇敢的母女确实推进了医学研究的脚步,这是值得被尊重的。
贝利教授所言非虚,他和他的团队的确在这次失败中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通过分析,他发现这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狒狒的心脏体积和人的心脏体积相差较大,放置在人类的胸腔里确实会给患者加重负担;
其次,虽然狒狒和人的基因相似度最高,但因为传代影响了心脏基因调控的可靠性,因此,动物的心脏和血液总是与人类不匹配的。
早在年就有两位法国医生在危急关头把羊羔血输进15岁男孩体内,最终成功完成手术的案例。
但也有医生效仿后使患者丧失部分神经功能的教训,所以学界至今都还在探索异种血液如何适配于人类的问题。
不管婴儿免疫系统的可塑性再强,置换心脏这样的重要器官都肯定会让患者的身体面临严峻的考验。
所以贝利教授得出结论,推翻了我们之前对于灵长动物就是人类器官最佳供体的猜测,转而研究小型猪成为供体的可能性。
因为相较于狒狒,小型猪的心脏体积更适合于人类,同时,小型猪受到传代的影响更小,基因稳定性更高,能减少患者的排异反应。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医学界可以攻克下异种移植的难题,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为人类发展带来福祉。
后记
让医学高速发展,让更多人战胜病魔当然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异种移植作为目前最能解决器官紧缺问题的方法不可避免地会被继续推进。
但在医学和伦理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如果有一天,异种移植真的变成了最常见的手术方案,人与动物之间的价值和关系该如何界定?
动物的基因是否会带来兽性?人能否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身体?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
-完-
编辑丨大欢、张啊张